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Panflute Day.荷蘭國際排笛音樂節特別報導


Panflute Day of Delft.笛逢笛手歐亞音樂外交之旅



*筆者:David Tin

注意:這是一篇需要高度耐心的人才能全部看完的文章!

這次跟著張中立到了荷蘭台夫特市所舉辦的國際排笛音樂節.很難得有這個機會以表演者的身分來出席這項國際音樂盛事.而台灣也是亞洲唯一一支來參與這活動的國家.老實說我自己是很驕傲.當然啦!確實是有一些壓力.不過這樣的演出經驗真的是很棒.所以為了要分享給大家這次的整個過程.所以我就特別整理了一下並寫成這篇特別報導!那天...算是一個馬拉松式的演出活動.從早到晚上都有一連串的演奏家跟表演者在表演.在同一個時間裡不只一個表演在進行.是一個扎扎實實的排笛天.有點像是台灣的野台開唱跟簡單生活節.而以下會有部分英文字出現.那些算是我們一整天的rundown.當初拿到的時候也只有英文版的.我也懶的翻成中文了.反正大家都是高知識份子所以應該都看的懂.那就跟著走一遍吧!

Panflute Day of Delft - 20th edition (Delftse Panfluitdag)
Concert news: Saturday 16 june 2007, between 12.00 and 22.00 hour, shall take place in the Theatre “De Veste” (Asplein 1) in Delft the 20th edition of Panflute Day of Delft.



到了這棟看起來漫有設計感的建築物.這個場館叫做 De Veste.是我們這次排笛音樂節的主要場館!


場館外的宣傳海報...


在還沒開放觀眾進來的時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最後的檢查...


其中也有包括排笛周邊產品的販賣


當然啦...也有直接賣各種排笛以及當地排笛學校所使用的教材


有吧台可以讓現場的觀眾或是媒體來點飲料調酒之類的.而好康是只要是演奏者都享有免費兌換的優惠.其實還不錯!

14.30 till 15.00 PM –Concert Chung Li and students on the outside stage. There is no harp. They are well CD player, microphones, sound technician.

好!上戰場 !!! 下午兩點半在外面的另外一個舞台outside stage.是我們要演出的地方!一到了快接近兩點的時候.距離上台的時間只剩下半小時了.經過了連日來的排練.以及半年的籌畫與練習.就是為了這個時刻.最後在後台再把所有的曲子全部走了一遍.大家似乎開始有點緊張但是卻又沒那麼緊張.這種狀態算是演出前的最佳狀態吧!好像多了份放心的感覺...

說實在的舞台並沒有很大.是一個在大廣場外的架設舞台!音響設備還不錯.而且該有的都有.不過老實說.不錯了啦.還有看到更小的舞台勒!


當然很多觀眾也都是流動觀眾.就差不多跟野台開唱和簡單生活節一樣的感覺.不過好險流動性沒有那麼高!有些老外會非常專心在聽聽這來自亞洲的排笛團!


其中也看到了這次排笛節的主辦人 Costel 的學生們的演出.也很棒!


本以為在這個小舞台的表演者都是學生阿或是排笛學校的學員.但是沒想到在我們表演的前一個表演者是國際知名排笛演奏家 Raluca Patuleanu 的四重奏.下一組的我們壓力突然也大了起來.當然Raluca Patuleanu在主要場館也有他們的演出!還要趕場還真是辛苦阿!不過主要場館在隔壁而已!但是還漫有誠意的!難道他們同樣的曲目演奏兩次嗎?沒有~兩次演奏的曲目都不一樣!厲害!


好!亞洲區台灣代表在此登場啦!在經過很饒舌又完全聽不懂的荷蘭文介紹下.首先登場的是排笛四重奏!演奏的是台灣名搖.舞台下有些華僑能在異地聽到自己故鄉的聲音應該很感動吧!有一種" 嗨呀!同鄉的阿!"的感覺...


其中這位台灣區代表也獨奏了一首張中立專輯中的曲目!


聽起來跟CD一樣.很好聽.如果有興趣的話呢.請留言跟我要歌吧!


再來是排笛七重奏.在荷蘭演奏台灣的聲音.頓時我也驕傲了起來!


我剛好站中間.前面有一支麥克風對著我.害我有那種不能吹錯的壓力!


來來來!近一點!近一點!


再近一點吧!這三位是這次表演者當中的男生~


主辦人 Costel 的背影...大師阿!天啊!他在看我們演奏!!!


感謝當天聽我們音樂的觀眾...這是台灣的聲音


其實不知不覺觀眾好像也多了一起來...謝謝你們


任務完成之後.當然不免俗的一定要來個合照...跟你們合作我很愉快!

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下一段表演是 Mihai 的表演.也就是說我們的表演夾在兩個國際知名排笛家的中間.聽起來還漫有壓力的!
Chinese folksong Springwind made jazzy by Mihai Puscoiu played on 20th panflute day delft bastiaanplein

Mihai 改編了鄧雨賢的名曲" 望春風 "爵士版!

cheek to cheek by Mihai Puscoiu

這也是 oscar petersson 寫的一首很經典的爵士名曲 cheek to cheek!


連 Mihai 都來看我們的演出.你可能不知道.他已經出了七張排笛演奏專輯了!是個很帥的年輕演奏家!當天的晚上我們也有受邀去參加他的演奏會!


哎呀~難得的同世代笛逢笛手歐亞音樂外交...真是一個很棒的經驗!


台灣代表全員!駐荷蘭中華民國辦事處的人也到場幫我們支持!隔天還請我們吃飯.我知道你們沒那個閒時間來看我的blog.但還是要在此要謝謝你們!



15.00 till 16.00 PM –Concert Roma Luca (Romanian and Gipsy music) – we are all invited.
好!接下來把鏡頭移到棚內.這就是剛剛排在我們前面的那個四重奏.這是來自羅馬尼亞的 Raluca Patuleanu 四重奏的演出.好像是所有國際級演奏家當中唯一的女性演奏家.她的演奏有一種相當正統道地的拉丁風味.聽起來很容易隨著他們打拍子.是一種很街頭很自然的音樂形式.相當過癮!

Romanian Folk Song played by Raluca Patuleanu


La foule (Edith Piaf) played by Raluca Patuleanu



17.00 hour: Concert Chung-Li Chang (Taiwan) pop music en popular classical

下午五點就是張中立與李哲藝的演出.也是唯一一場結合豎琴的演奏會.而唯一代表亞洲的國家.就一定要來點特別的.既然有西方古典那當然也要有東方古典.在一個歐洲的舞台上用排笛來詮釋中國風的曲子.整個就是獨樹一格.這是老外他們模仿不來的一種曲風.尤其是梁祝這首.大家印象中最常聽到的應該都是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梁祝基本上就是一個複合式的高難度曲目.涵蓋西方古典歌劇.近代歌舞音樂劇.中國傳統戲曲!就領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高廣度曲目啊!排笛版真的是很棒.與豎琴的搭配也真是相當對味阿.底下有些華人也聽的快掉眼淚了!雖然在排練的時候都聽過了.但是我在台下聽還是非常陶醉!


張中立挑戰了一系列的古典歌曲.當中也包括了梁祝!


搭檔豎琴家李哲藝.也是所有演奏中唯一一組有豎琴伴奏!


水喔!水喔!這張帥啦!


哲藝老師的豎琴伴奏也是超好聽的...


兩人的默契不在話下.精采的演出!

Por una cabeza played by Chung-Li Chang (pan flute)




20.00 hour: Jubilee Concert Mihai pop music, popular classical, compositions and our honour guest Michel Tirabosco with his Trio (Switserland) classical, jazz, latin;

哇!這位就是下午來看我們演出的 Mihai 耶!他剛好是這次主辦人Costel Puscoiu 的兒子.已經出過了七張排笛演奏專輯了.現在才20歲.跟我同年耶!將來一定很可怕.他的演出風格很廣.古典流行參半.尤其是排笛爵士樂團很讚.這是我從來都沒有聽過的一種演出模式.算是這幾場當中最接近流行音樂的一場演出.而且當中也演奏了台灣名搖望春風.差點都忘了他零五年有來過台灣演出.而整場演奏會氣氛格外輕鬆.非常的舒服!氣氛的拿捏也相當棒.與觀眾互動也很良好!


Mihai 接著又到了主要場館來演奏!


這次的伴奏全是現場的!


排笛爵士樂團.聽起來很酷啊!


能夠玩出自己獨樹一格的風格真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是一場很享受的演奏會...聽聽看其中兩首吧!

Don't worry be happy played by Mihai Puscoiu & Friends

演奏了 B. McFerrin. 超經典的 Don't worry be happy

mihai playing Misty

西洋老歌 Misty.排笛溫暖又細緻的演奏!很棒!



Michel Tirabosco with his Trio (Switserland)


這場是所有演出的終場...有點壓軸的感覺!


Michel Tirabosco 對音樂的投入很令人感動


double bass 也是精采到不行.有時候會發出怪聲音!漫驚喜的!


而爵士鋼琴非常厲害.我在台下都不是注意他好幾次!


大家都起立為他們的精采演出喝采!


安可了三次...相當過癮阿!

Piazza Vittorio played by Michel TIRABOSCO trio


Oblivion (A. Piazzolla) played by Michel Tirabosco Trio

這團來自瑞士的 Michel Tirabosco Trio 演出令人驚艷.尤其是 Michel 身體有先天上的缺陷.對音樂仍然相當堅持.全身心的音樂與對排笛的投入真是令人動容以及打從心底的尊敬!如果有機會能夠邀請他來台灣演奏的話應該很棒.剛好也可以藉此鼓勵身體有缺陷的人來學習這典範!


16.00 till 16.30 PM –The big Panflute Ensemble. We play all together the 4 pieces I sendet time a go to Chung Li.
(My heart will go on, 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Contemplation and Luna)


好!接下來這個演奏算是相當龐大啊!有一個所有學排笛的學生跟排笛學校的演奏者一個大團奏.是在主要場館裡面.這個鏡頭相當重要!當中演奏了四首世界名曲.第一次聽到這麼多排笛聲同時演奏.竹海濤濤阿~當下是一個非常感動的時刻!不是我在說~真的真的很好聽!


演出前大家在就定位以及喬譜架.我們太晚去所以佔到很後面的位子.這時候我們沒有在定位也沒有在喬譜架.很天兵的我們竟然在搶鏡頭!


演出前我在台上偷拍其他表演者的樣子.怎麼那麼剛好我身上有帶相機!?


哇!通通都是金髮笛人.有看到我嗎?有看到我嗎?大家來找碴!


撥開一堆金髮女孩之後.看到我了嗎?在這裡!在這裡!


在 Costel 的指揮下.大家開始專心地演奏...


這些人未來不知道有多少個會變成世界上成功的音樂家.想到這我就興奮!

My heart will go on played by Big Pan flute Ensemble



永遠都沒辦法忘記那壯觀的一刻.太銷魂了阿~

這次在荷蘭的演出我覺得這是一個漫特別的經驗.看到了好多好多國際級的音樂人.也讓台灣排笛團走向了國際.這讓我在視野上有某個程度的成長.也讓我看到了他們是投入在音樂裡面的那種態度.全身心的音樂這種境界也讓我在這次排笛音樂節真正的見識到.這也是我二十歲最棒的生日禮物.而能夠跟相同世代的排笛演奏者有所接觸以及交流.也勉強算是一個歐亞音樂外交啦!或許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有可能會到其他的國家去參與別的排笛音樂節!至於在這邊要預告一下下一篇.是荷蘭國際排笛音樂節的幕後排練的花絮以及一些漏網鏡頭.看完這幾篇有什麼想法也可以跟我說喔!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關於排笛.about Pan Flute

排笛 (Pan-flute) 的歷史與發展



排笛是非常古老且具有神秘色彩的樂器,在許多國家的神話故事、歷史背景中都出現過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根據許多國家的歷史文獻記載,排笛存在的時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音樂史的記載,“蕭”這樂器曾出現於商朝的甲古文,也就是說商朝已開始使用這樂器,而中國樂器對管樂的分類,是以直吹為簫、橫吹為笛來區分,也因此中國大陸至今還是稱呼【排笛Pan-Flute】為【排簫】。

排笛的音色具有空靈、淒美、神秘色彩的特色,筆者在學生時代被排笛獨特的音色所吸引,但始終沒有機會接觸到排笛。近年來排笛已逐漸引起世界各地音樂愛好者的興趣,因此學習吹奏排笛的人口快速的增加,筆者在1998年第一次在中國大陸接觸到這樂器,當時的中國大陸已有一些製作中國竹笛的樂器師傅,也開始嚐試著製作這已失傳已久的中國古老樂器【排簫】,但也因傳統的排蕭體積大且笨重,不容易吹奏節奏較快的曲目,因此大陸所生產的排蕭形狀,已類似歐洲羅馬尼亞的傳統【排笛Pan-Flute】。

經過多年的自我練習與歐洲音樂家交流,並在這些年累積了上百場的演出經驗,及發行了11張專輯後,吸引了許多愛樂者熱烈的回應,想要進一步能夠接觸並學習吹奏排笛,由於市面上所銷售的樂器品質不佳,以及師資的缺乏之故,筆者在台灣推動排笛10多年,在歐洲也取得製造樂器的技術後,2005年正式在台灣製造排笛、訓練師資,並開始著手編寫教材,希望能提供給排笛的愛好者一個學習的管道。

在古代文獻記錄、歷史以及神話故事等的資料記載,無論是文學作品或是口述的記載中,都證明了排笛【Pan-flut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排笛存在的歷史已超過六千年。儘管排笛精確的起源並不明確,但羅馬詩人歐維德Ovid 在其詩中已提供了有關排笛的線索:

潘神Pan坐在河濱,他注意到蘆葦隨風擺動,發出一種近似哀悼或輓歌式的低吟樂音。由於風已將蘆葦頂部破壞,因此他將蘆葦拔起,把它們切成多段並綁在一起,創造了一項新的樂器,他稱之為西林克斯Syrinx,以紀念他失去的愛情。

雖然如此的解釋屬於希臘神話的編年史,可是類似的故事腳本可能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一再重複上演。早期人類的好奇心,驅使了人類嘗試用自己的氣息,來達到類似的效果。隨著人類的發展,在中空的管子吹氣而產生聲響之後,排笛也因此產生,併發展出不同材質如:木、骨、陶土、石頭等等。

排笛在初期的形式只有一個音管,在今日仍可在新幾內亞原始土著中找到類似的型式,另外也可找到鷹骨哨笛,這種樂器傳統上取自於鷹的中空翅骨(尺骨),在古代時期北美洲各地的原住民,使用於神聖的祭典當中。

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早期人類對音調差異開始產生認知,因此兩管以上的排笛開始產生,如此一來也激盪了創造發明的火花,因此不同型式的排笛也漸漸地發展出來,如筆直、圓弧、成束、對稱、循環等等形式。

排笛精確的起源地仍是令人困惑的,然而在全球各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的獨立發展史中,排笛卻都有明確的發展,且以不同的型式遍及全球,以下我們分地區來加以研究說明:

首先我們探討希臘,希臘的筆直排笛(西林克斯笛Syrinx)大約早在西元前2500年便已存在,文獻學者也在愛琴海的諸島嶼中發現證據,但排笛在希臘歷史中曾消聲匿跡了一段時間。在西元前第七世紀時,排笛隨著古希臘帝國的壯大而再度出現。西元前146年,希臘被羅馬征服,但羅馬人之後也採用了多層面的希臘文化,其中也包括西林克斯笛,當時羅馬稱之為奧恩伊斯笛Auenis。古文獻學者在當時羅馬的殖民的阿力西亞(今天的法國)挖掘出一把西林克斯笛、也在西元79年於維蘇威火山爆發後的火山灰廢墟中,保存一幅排笛吹奏者的壁畫。

羅馬詩人歐維德Ovid在他從羅馬被放逐到羅馬的殖民地托米斯Tomis(今日羅馬尼亞境內的康士坦查Constantza)時,在其著作崔斯狄亞Tristia裡面也談論到排笛(西林克斯笛)。

約在同一時期,在中國也有人演奏排笛(在中國被稱為排簫)。排簫在至聖先師孔子時期常被用在宗教典禮儀式,而孔子常被排簫憂鬱之音而感動。

要說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排簫,傳說早在五千年前黃帝時代便已出現。據說黃帝曾派大臣伶倫去採集竹材製排簫,結果竹材長短參差不齊,因此樂器取名為「參差」(指的就是排簫),這就是「參差不齊」的成語由來,但這部份較無實証被挖掘出來。

中國真正挖掘出的實例則出現在十一世紀。在中國河南省洛邑的古墓中發現一批葬禮用品,其中發現兩把鳥骨排簫,每把十三根音管,用絲帶綁成。另外也發現超過四十把的笛簫,這項發現代表了最早在中國發現排簫的證據,其實十三音管的竹排簫也早在戰國時代(約西元前475-221年)在湖北省古墓中被發現,事實上中國排簫有筆直和圓弧的設計,但也有獨特的對稱形狀,以低音長管在中央,音管長度往兩端遞減,這種對稱的排簫是傳說中表徵生命、死亡及復活的火鳥鳳凰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式中。不過,對稱的排簫也在朝鮮半島發現了相反形狀的排簫,即低音長管在兩端,音管長度往中央遞減的。

在東南亞方面,或許最特殊的排笛形式是在越南發現俗稱的循環排笛,當地成為丁德克笛Dding-dek。這種丁德克笛在泰國稱為渥德Wode。其餘在東南亞發現的排笛包括:在越南的孟族Mong以及在泰國東北區域的伊三Isan等地,發現另一種扁平排笛渥德Wod。另外在印尼和大洋洲島嶼,特別是所羅門群島和馬萊他,也發現成束的排笛奧娃拉Au ware和扁平排笛奧娃Au waa。在新海布里地New Hebrides,英國的殖民者詹姆士‧ 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展露他對排笛的興趣。在他1768年的探索航程中,他蒐集了奧娃拉和奧娃排笛。

在非洲方面,今日非洲大陸的東部和中部可以找到筆直形式的排笛諾羅隆貝Ngororombe,在今日的烏干達、馬拉威、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等國,都可發現從兩管到六管不等的排笛。這種諾羅隆貝排笛起源於碩納族Shona,他們曾在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建立非洲的大辛巴威王國。

在印度的西北部屬地,因為接觸印度與希臘兩種文化,特別是在亞歷山大帝軍隊時期造成筆直排笛的發展(可能是承襲自希臘的西林克斯笛)。目前大英博物館也收藏這樣的排笛。

在埃及方面,古埃及的排笛是在普托雷麥茲Ptolemaic時代(西元前332年至30年)出現的,事實上,普托雷麥七世Ptolemy XII在他的時期,吹笛也是法老王的責任之一。

其次來看中東。在中東地區,排笛的出現可能要追溯到古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俗稱肥沃月灣)(當地最早文明可能早在西元前六、七千年前就已開始)。有許多的語言線索把中東歷史和現代羅馬尼亞的排笛吶依Nai連結在一起。這點可從阿拉伯和波斯等文化看出端倪。學者在1720年於波斯地區,發現一張圖,其中描繪一個女人在吹奏圓弧排笛的神情。

在美洲方面,前哥倫比亞文化的排笛被發現大約在西元前兩千年就遍及美洲。這些排笛用較廣泛不同的各種材質來製作,如:蘆葦、竹、骨、黃銅、陶、銀以及金等等。也甚至北至今日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內都可發現排笛的蹤影。

事實上,遠在西班牙統治之前,或甚至在印加文化興起之前,各種不同形式以及設計的排笛已被使用在美洲當地固有的音樂中、宗教慶典儀式、舞蹈、甚至狩獵中。這些美洲排笛最早源自於古愛瑪拉Aymara文明。但是隨著貿易的路線文明,引發了俄亥俄河山谷、中美洲的馬雅、南美安地斯山的印加以及祕魯的納斯卡文化等等的使用排笛。總的來說,這些美洲排笛典型都是一至三直排,使用竹串和有彈性的繩或線綁起來。美洲排笛家族有以下的幾種代表:安塔拉Antara、西庫Siku (愛瑪拉文明)、三卡Sanka、馬爾他Malta (最常見的吸庫排笛一型)、托佑Toyo (低音西庫)、隆達多爾Rondador等等。特別的是,美洲排笛傳統上只有男性可以吹奏,被稱為西庫吏Sikuri,在西班牙統治之後,詹波Zampo (西班牙語意即笛子吹奏者) 這樣的字眼也被廣泛使用在美洲排笛中。

現在將焦點回到歐洲。在歐洲方面,不同型式的排笛可在希臘人、維京人、法國人、羅馬尼亞人、俄國人等中發現。其中希臘人對附近黑海地區呈現數世紀較強的影響力,可能是在西元前七世紀將西林克斯笛Syrinx 傳給達西安族Dacians (現今羅馬尼亞人的祖先)。維京人則可能是在一次或是多次到東地中海或是黑海西岸的航程中接觸到排笛。在今日的北英格蘭約克地區挖掘出一把十世紀的維京人排笛,也證明排笛在歐洲中古黑暗時代(西元五至十五世紀)也存在著。值得一提的是,維京人的排笛,不像其他排笛都是個別音管組合而成,維京人的排笛是用堅固的一排木頭,一直排挖洞而成。另外在樂器底部挖洞穿線,以方便攜帶。最近在瑞士也發現兩千年前的排笛,同樣是維京人的排笛型式。而在法國中部發現的排笛被認為是承襲自西林克斯笛,也被引進羅馬境內。
至於現代羅馬尼亞的排笛吶依Nai,最早被發現於十六世紀初被用於王族。但在之後的三百年,排笛在羅馬尼亞卻變得稀少,只在農村地區的農奴用之吹奏一些原始音樂。因此當時作曲家和知識份子都不知道排笛。直到1843年,排笛吹奏者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知名的演奏家不超過十三人。但到了1864年,亞歷山大‧約翰‧朱查王子Prince Alexander John Cuza在羅馬尼亞廢除了農奴制度,使得許多新獲自由的排笛演奏家開始出現在羅馬尼亞的都會地區,而且達到驚人的技巧。在當時,排笛變得流行,有時甚至取代小提琴成為最受歡迎的獨奏樂器。排笛的身形在羅馬尼亞此時似乎以達高峰。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1918-1939),這時實際吹奏排笛的人數,又比前一世紀更少。在1945年之前全羅馬尼亞根本找不出16個知名的排笛吹奏者,這項樂器似乎也已絕跡了。但吶依排笛卻在法尼卡‧路卡Fanica Luca身上找到了一線生機。

法尼卡‧路卡在1930年代末期開始在歐洲、美國、以及中東等地漫遊演奏。但諷刺的是,早先法尼卡‧路卡還被他的叔父阻止發展排笛事業。但他仍在1949年成立一排笛學校,並繼續任教到1968 年過世為止。
他的排笛大部分是靠自學,也隨著多年的嘗試和錯誤中學習經驗,而非受過正統的音樂學院派訓練。但儘管他缺乏正統的音樂教育,他還是位出色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將排笛介紹到整個西方世界。他的學生中最出名的算是喬爾治‧詹斐爾Gheoghe Zamfir (第一位獲全球極高名聲的排笛演奏家)以及西蒙‧史丹修Simion Stanciu (排笛的帕格尼尼Paganini,也是第一位用排笛演奏古典音樂的演奏家),此外還有其他許多演奏家,這裡暫不詳述。

奇怪的是,排笛並沒有享有它的嫡系樂器管風琴一樣的廣受歡迎。然而,至少排笛已漸漸脫去它原始民俗樂器的形象。最近這些年來,世界知名的錄音大師,如:史汀Sting、馬麗連‧曼森Marilyn Manson等人已發現排笛在流行樂發展的可能性。也有新生代音樂家以印加排笛做為他們音樂主要部分長達二十五年。此外,安地斯的民俗音樂團體也在最近幾十年於全球巡迴演奏,其中最常使用的的排笛稱西庫栗Sikuri。再者,排笛音樂也出現在電影及電視配樂中。甚至在歐洲、美國和亞洲等地,也陸續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學校和協會等機構,整個將排笛發展水平更臻完全之境。


由排笛大師Fanica Luca(圖左),所培養出的2位知名排笛家:
Gheorghe Zamfir(右上) Simion Stanciu(右下)


第一把張中立監製排笛: